网约车平台成共享出行O2O的未来趋势

网站编辑:好实用 时间:2018/5/5 10:44:45

关键词:网约车平台网约车O2O出行O2O网约车APP

网约车平台成共享出行O2O的未来趋势

       好实用o2o资讯】自从2010年网约车作为“平台经济”的产物来到这个市场,专车正式成为我国城市交通除公交、出租车、私家车之外,第四大汽车出行方式。

       调查显示,使用打车类app之后乘客等车时间平均减少了约2.6分钟,打车类app出现前等车时间约9.3分钟,打车类app出现后等车时间约6.7分钟,等车时间时间缩短了27.6%,可以为出租车行业效率提高了约27.6%。

       公民坐出租车的费用更少了。有26.45%的人认为使用打车类APP之后的费用比使用打车类APP之前的减少了。使用打车类APP后的费用减少了,即在费用方面打车类APP使公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

       打车次数增加。有33.64%的公民认为使用打车类APP后打车的次数相对增加了,打车类APP给公民的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所以公民打车的次数 才会相对增加。

       专车的流行,其核心原因是解决了乘客与车辆资源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精准供需匹配,提升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因此,专车的创新并非是技术上的革新,而是商业模式的突破,专车模式不仅提高了出行效率,还重新构建了出行的供需平衡。

       然而网约车平台公司实际上并不只是一个交易场所。一个标准化的平台,直接参与方只有两个,他们直接互动,平台只是一个交易的场所。网约车平台还有一个特别强的功能叫网络外部性。这种网络外部性具有自我强化作用,打车人越多,更多的人愿意用这个平台,用户多了,司机也会过来;反过来司机多了,用户也愿意过来。平台经济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赢家通吃,这种需求者规模经济带来的网络效益容易产生一种自然垄断属性。我们知道,经济学讲到垄断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垄断定价、价格歧视、供给的总量低于社会合理量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如何解决网约车的垄断,方法之一就是分拆。引入多平台竞争。但如果既要引入平台多,又不以损失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社会福利,则要确保乘客和司机用户参与多个平台的可能性,用户既可以参与A平台,可以参与B平台,也可以参与C平台,就不会削减规模经济效益。从乘客角度来讲,手机上可以装很多软件,可以用美团,也可以用滴滴。但是,目前来看司机是不容易在各个平台上转换的。A平台让你有忠诚度,不能随便跑到B平台,B平台则要求你不要跑到C平台。为了让你不容易转移,还要求你投资,让你买一些车、设备等,变相让你付出一些成本。如果司机离开这个平台,成本就损失掉了。这增加了司机换平台的成本,使得司机不能在平台间随便转换。

       网约车的现在

       2018年可谓是互联网出行变局之年,先是美团进入出行市场,高德宣布进入顺风车领域,紧接着携程获得网约车牌照。网约车市场在沉寂一年多后,随着网约车平台的增加,混战之势再度出现,网约车大战进入2.0时代。大家愿意进来,愿意打价格战,愿意把收费降低,不全是因为范围经济。一个根本原因是网约车市场中,谁能够成为赢家,未来就有一个垄断性的利润预期。这与资本逐利的属性有关。

       网约车平台竞争激烈,并不意味着网约车的门槛变低了,其实网约车的门槛依然很高,但门槛不是技术,是资本。据测算,预计 2020 年我国每日专车出行次数将增长至约 0.88 亿次/天,保守估计按照均单金额 20 元计算,2020 年我国专车市场规模将达到为 6425.46 亿元。 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之前的三足鼎立,以及现在的美团、高德纷纷跨界参与竞争,大家看中的,都是专车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平台的规模经济,汇聚了更多司机和乘客的平台。所以要建一个类似滴滴的平台,通过补贴挖掘乘客、司机,把平台规模做大,没有雄厚的资本去进行大规模补贴,很难打破这种先入者的规模经济优势。对于出行市场,很多资本是对它垂涎三尺的。

       所谓共享出行这个业态,虽然看似一张大网,但是不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因为汽车的运能是不能大幅度跨区域的调度,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网络,只要有人砸钱,聚焦在一个城市,只要敢补贴,就能打开市场。还是那个问题,消费者需要的只是低成本且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如果滴滴不再低成本,或者不再高效,新进入者就有机会,而且他面对的只是一个城市里的滴滴,不是全国的滴滴。

       简单点说, 只要掌握流量入口,同时具备足够的技术匹配能力和运营支撑,任何一家平台商都可以进入出行领域。美团能做,饿了么也能做,甚至乎摩拜也能做,反正都是以极轻资产的模式进入,投入以补贴、广告宣传为主,跟本质上饿了么和美团打外卖市场没有区别。想当年滴滴、快的和Uber的实际补贴大战,用户习惯、消费水平、专车司机都已经被养成,因此后进入者,只需要投放获客成本就行,不需要投入教育消费者,美团,高德现在推打车就有后发优势。

       因此,共享出行这个业态天然的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护城河。然而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只要领先者想赚钱提价,就会源源不断的有新进入者。

       巨大竞争的实质

       1) 数据流量之争腾讯投资滴滴打车, 很大程度上是想利用微信这一接口与 LBS 这类软件进行合作从而发展微信端的 LBS 业务,包括微信定位,微信地图等,同时联合微支付等服务整合相关业务。阿里巴巴投资快的打车欲在发展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意指形成移动互联网+社交+电商的业务闭环。

       2)移动支付之战腾讯因为投资滴滴,让微信支付有了支付场景,并且不断壮大,正是因为滴滴打车接入微信支付才让微信支付发展如此神速,已经成为了支付宝强大的竞争对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独角兽,还有一大批没有上市,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剧本,更好的估值,为什么不努力一把?

       传统互联网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已经无可撼动,如果想继续发展,那就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用户消费场景,最终形成新的巨头。美团,滴滴最开始都只是单点突破的工具型企业,但是过去几年每一家的业务范围都在扩张。美团和点评合并后成为了“生活服务平台”;滴滴是成为“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落幕,流量的获取对于各大互联网公司愈发重要,美团和滴滴此次进入彼此的核心领域就是想要通过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服务来获取彼此的流量。

       网约车的未来

       网约车混战愈演愈烈,美团、携程可能不会是最后一个宣布进入市场的“搅局者”。这种混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专车引入只是入口,出口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未来专车行业存在多种盈利模式:

       1)大数据的采集

       通过大量用户专车使用的大数据,了解用户的出行及消费习惯,形成一种类似“商业地图”的东西。有了这些大数据,企业就可以分析乘客的消费行为以及常用出行路线,并加以利用。这也正是美团大刀阔斧进军专车行业的目的之一,收集更多的出行大数据,以进一步扩张其现有的餐饮及生活服务的主营业务。借由专车这种高黏性与高频次的应用,找到与用户连接交互的密钥,锁定包括出行、物流、商务、娱乐每个节点之间点对点的无缝连接,构成稳固的场景。

       2) 打通各行各业 

       随着用户的不断扩展,基于专车平台的多领域合作成为业务扩展的新渠道,包括快递、外卖等等。美团能够如此轻松并大规模地进入专车市场,也是归功于之前做外卖所积累下来的大数据及定位技术。而滴滴更是在前段时间已经高调进军外卖市场,并迅速产生了爆炸式的效果。

       3) 试水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主流汽车制造业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备战 “无人驾驶”。专家预计到 2021 年,无人驾驶汽车将进入市场,从此开启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无人驾驶技术推出初期,相信成本会很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因此,专车变成了非常合适的试水平台。通过规模经济,专车平台可以引进无人驾驶汽车, 能吸引更多的乘客进行试水,进一步增加流量,同时也可以通过需求的不断增加来降低成本。通过专车平台,推广无人驾驶,让更多人认识并体验无人驾驶;同时推进无人驾驶的发展,让其能尽快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后今快地惠及普罗大众。 

       网约车平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战争,因为即便今天一家公司打赢了,成为新的垄断者,但保不准还有资本实力更强的采取类似的方式,继续新的战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也许不止三生三世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