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O2O创业走轻资产、重模式易夺市场
医药O2O模式的出现要追溯到2013年的U医U药
是一款以打车模式撮合药店与用户交易的App应用
当年的微信公众号还未成气候
所以创业者只能以App的方式来做产品。2013年底
包含微信支付功能的服务号发布
第一款微信上的医药O2O“药急送”由好药师于2014年初发布。

【好实用o2o资讯】医药O2O模式的出现要追溯到2013年的U医U药,是一款以打车模式撮合药店与用户交易的App应用,当年的微信公众号还未成气候,所以创业者只能以App的方式来做产品。2013年底,包含微信支付功能的服务号发布,第一款微信上的医药O2O“药急送”由好药师于2014年初发布。随后2014至2015年,药给力、快方送药、叮当快药、搜药送、送药360、药去哪、药快好、悦康送等等陆续登场,也有BAT与电商大佬阵营中的阿里健康、百度外卖、京东到家、大众点评等。
医药O2O模式的用户价值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头疼脑热拉肚子这类常见病,是需要尽快拿到药品,所以就近的药店能够提供送药上门服务是很及时的。但需求的存在只是该业务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一、医药O2O模式
1、重模式与轻模式:即是否与药店ERP(进销存)对接
重模式(对接)的好处是实时库存与品类直接通过系统可以获取,但困难是中国的连锁与连锁、药店与药店之间差异极大,对接意味着需要与多种应用系统做开发,实施难度与配合使得项目推进缓慢而低效。轻模式可采用药店自己上报希望网上展示的药品品类及库存,对开发依赖大大降低,项目推进会比重模式容易些,但日常运营工作量大。目前这两种模式市场上都有,也各有利弊。
2、重资产与轻资产:即是否自己布局开设或收购线下门店
目前轻资产模式较多,毕竟大部分O2O创业者来自互联网行业,创业初期重资产模式是风险很大的。较特殊的快方送药是融资后由轻资产模式转型为重资产模式。一些由传统连锁药店主导的O2O项目则为重资产模式,但也仅仅只能作为自身运营优化项目,并没有独立商业化运作的野心。除非是重资产模式,否则其他模式的门槛都不高,复制很容易。
二、线下资源的争夺战
中国的药店数量非常庞大,全国有44万家药店,单体药店大约30万家,属于连锁集中度较低的行业。零售药店行业也是遭遇连续多年的增长放缓,再加上房租水电人力成本的攀升,多数药店的经营状况并不好。以几家上市零售连锁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净利润率大约在6%,而毛利率在35-40%,由此可见其成本结构。
在经济发达地区,药店的密度非常可观,如果每家药店可覆盖范围为1-3km,则药店的选择可以很多。较大型连锁签约的难度大一些,但并不缺乏大量的单体药店作为备选。
三、用户争夺战
用户的购药习惯及频次是这个行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如果我们将O2O业务定位于购药,则此模式与B2C模式相比,仅仅在时效上比B2C要迅捷,但在价格方面并不占据优势。而日常生活中,需要迅捷物流购药的比例有多大呢?大部分在药店可处理的急病用药,以OTC为主,单盒/瓶价格是十几或二三十元,而这部分用户是典型的“三低”用户,即“低客单价、低毛利额、低复购率(频次)”,这就决定了即使烧钱补贴带来的用户其毛利额贡献很低且黏性很低。
而三高用户(“高客单价、高毛利额、高复购率”)大多为慢病、老年病用户,慢病药品对物流的时效并不敏感,医保和处方才是其决定因素。(可参见本人“请别过早给医药电商下结论”一文中关于医药开放型/非开放性市场的观点)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市场,如果将模式的价值假设定位在迅捷物流,则“三低”用户是无法为该模式健康造血形成良性循环的。
四、医药O2O模式出路的建议
对比O2O模式与B2C模式,如果我们仅仅将O2O定位于迅捷物流购物平台,并没有真正发挥Offline线下资源的优势,除少部分“三低”用户需求场景,其他方面都无法与B2C模式抗衡。暂且不论医药O2O模式正确的定位是怎样的,但仅作为迅捷物流购物的定位是肯定行不通的。
一些可能的出路:成为线下药店的O2O营销管理平台;成为药企营销管理平台;将“医”纳入O2O生态,和线下药店一起服务 “三高”用户。无论那条出路,都需要改造当前的双边市场模式(即定位于一端药店、一端用户的双边购物市场),引入其他的“边”,如药企营销资源、医疗资源等,成为三边或多边市场,为当前的“三低”模式输血,才有出路。
医药行业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在监管政策上有诸如GSP的限制,而这些限制迫使跨界竞争者必须要成为医药行业的一员才具备有竞争资格,这些限制已经使得一些互联网先行者诸般碰壁。但这也同样是好的机遇,因为游戏的规则使得BAT或互联网巨头们原先所擅长的并不奏效。我们应该用融合的方式,而不是颠覆的心态来开拓这一行业。
我们恰逢中国新医改时机,零加成、二次招标、一品双规、药占比下调、医药分家等等政策趋势下,药品终端市场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医药O2O们也应该多研究和了解政策趋势,审时度势,借势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