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2O模式胎于B2C模式发展遇瓶颈有软肋
O2O这个名词在国内的流传大约始于2010年
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
字面直译即为线上到线下。中国的B2C业务在经历了2008年的爆发点后迅猛发展
时至2010年
淘宝网与京东商城销售额已分别达到1000亿与100亿
在B2C貌似大局已定的情况下
很多创业者开始探索新的创业方向。
【好实用o2o资讯】O2O这个名词在国内的流传大约始于2010年,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字面直译即为线上到线下。中国的B2C业务在经历了2008年的爆发点后迅猛发展,时至2010年,淘宝网与京东商城销售额已分别达到1000亿与100亿,在B2C貌似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很多创业者开始探索新的创业方向。
2010年,移动互联网领域正迎来各类APP Store热,而手机应用中特有的基于位置服务(LBS)使得创业者们将眼光投向了O2O服务领域,即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撮合周边服务(无形产品)的线上交易,线下履约。
电商B2C模式的成功,使大家看到了互联网业务的魅力:新增用户的边际成本可忽略不计,却可以享受同实体经济一样的边际收益。当然,这里忽略了获客成本,但互联网模式无一不是先烧钱积累用户,待突破爆发点后用户将爆发式增长,获客边际成本大大下降,而边际收益永远大于零。
O2O模式的原型脱胎于B2C模式,也同样是想借助互联网获得流量红利,同时享受撮合交易带来的实体经济收益的分成。同时,为了把控实体经济合作方,交易往往被设计为要求用户在线上完成支付,这样一来可在与实体经济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且还有正向的现金流。
实施O2O模式的典型步骤可以是:界定用户需求的某一类细分市场,签约线下服务商,推广发展用户,在线上撮合线下实体与用户之间的交易,收取佣金获得收益。实质上,O2O也可以理解为满足用户需求(无形产品)的C2B模式。
O2O模式的发展瓶颈
中国的创业者是最幸福也是最不幸的,说幸福是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与市场,说不幸则是所有的创业者都面临着三座大山BAT与瞬间可能出现的无数抄袭复制者,即copycat!君不见当年的百团大战?当O2O模式在中国开始受到创业者和投资人青睐的时候,由于其进入门槛低,无数小型公司在一夜间都冒出来了,一时间送餐、修甲、美容、做饭、保养、洗衣、家政………于是,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地推团队,各种补贴拉拢用户,乃至壮观的“望京扫码一条街”。
冷静下来,除了一哄而上的无奈因素外,O2O模式还是有其软肋的:
一、模式创新,门槛低而易被复制
模式创新者,并无在专利、技术、制造、服务等方面的门槛,而被O2O撮合交易的双方,当面对众多可替代的O2O服务商时,离去成本基本为0。所以大部分的O2O创业公司,当面对高成本(补贴)发展来的用户可随时因竞争对手的补贴而离开,O2O成为烧钱大战,谁都想烧死对手而“剩者”为王。
当然,也有少数创业公司成功了,如“滴滴”,以及催生一堆抱团取暖的现象如58和赶集、美团和点评,包括滴滴与快的,而多数的公司都死在了爆发点之前。门槛低的行业或模式,最终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赢者通吃、大者恒大,抱团成为老大而谋生存也是无奈的选择。
二、O2O是线下资源争夺战
很容易理解,既然做的是线下的服务撮合生意,则线下的资源是否能为所用是关键。而争夺战中无差异化的竞争难以胜出,高额的补贴又不能持久需要ABCDE轮的融资输血补贴……
当O2O模式的低门槛出现问题时,部分企业开始转型布局线下资源形成竞争力,但如果布局为轻资产则也容易被复制,而重资产则会很快烧断资金链。关键还是看布局的线下资源能否造血形成良性循环,否则还是走在烧钱的不归路上。
由模式之争走向资源之争,也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互联网作为信息工具,是不能代替制造和服务,竞争使得我们慢慢看清创新模式背后的商业实质:在传统制造服务领域,模式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取代制造与服务的价值,甚至远远不能相提并论,制造与服务仍然是核心,而管理、技术是支撑,人才是本!这一方面,华为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三、O2O是用户争夺战
在O2O高昂的用户补贴大战中,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是高昂的,而用户的付费渗透率、活跃度与流失率又怎样呢?结果大家都看的到,眼见为实的现象也不必过多解释了。但这里有必要针对“频次”强调一下,低频次的服务对用户活跃度和黏性都是致命的。
四、其他因素
导致O2O业务失败除上述原因外,还包括如下因素:
首先是线下快速布点扩展后的管理问题,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售后服务问题,管理成本上升等等。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团购业务,在起步之初是很容易盈利的,但随着摊子越铺越大,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规范化标准化做不到位,伤害的是商家和用户,最终伤害到自己公司。
其次是技术或技术路线问题,很多O2O创业者都选择App方式来发展用户,但产品技术研发的能力、App的推广成本、用户安装App的成本(时间、流量)、频度过低等原因导致用户离去率达90%以上等等。低频次的应用是不适合以App方式来推广的,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在手机上常用的App有几个?多数人是不超过10个的,所以如果不能挤入前十名,基本上就是安装后仅使用一次,未来某个时刻再被卸载。
再次是政策、环境、战略失误、BAT或其他巨头介入等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