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O2O不烧钱 培育医生团队作自营模式
诺贝尔奖引发的中医热催生了大量打着中医旗号的O2O企业
却大多在炒作概念
陷入伪需求之中。在业内专家看来
门诊+上门是中医自古以来的模式
接入互联网让中医更具效率。中医不会烧一分钱
而是把钱补给医生。
【好实用o2o资讯】诺贝尔奖引发的中医热催生了大量打着中医旗号的O2O企业,却大多在炒作概念,陷入伪需求之中。在业内专家看来,门诊+上门是中医自古以来的模式,接入互联网让中医更具效率。看中医不会烧一分钱,而是把钱补给医生。“中医重在看人,医生是最重要的资源,目前生存处境却很差,大夫通过看中医每月能多赚2000元,这就已经足够了。先将医生留存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从开始就不补贴
资本寒冬冰封了第一批O2O领域后,中医正在成为新的创业热土。短短半年,大批中医概念O2O进场,用老一套战略再玩资本游戏。业内人士认为,烧钱圈用户的模式在中医玩不转,因为这是本末倒置。
谈及入局互联网+中医的原因,行业普遍存在两个观点。“目前中医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有数百亿的市场规模,却尚未有一个‘互联网+’的中医企业出现,这一领域仍是蓝海。现在申请中医牌照非常难,按照流程跑下来也差不多要两年,单从卫计委这一关就筑起了行业壁垒。现在很多互联网创业做得不明不白,其提供的服务没有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希望中医O2O能做出一个真正让人享受到实惠的东西”。
中医O2O创业如果急于要求每项业务都要盈利,且拒绝大额烧钱补贴消费者,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用户积攒非常慢,开业一段时间后能留存的用户也只占少部分。但反观同一时期以烧钱圈用户的模式做中医的企业,一部分在资本寒冬中倒下,一部分卒于被叫停的轻问诊模式。业内专家认为,医药行业有它的特殊性,线上的价格与门诊价格并无二致,有需求且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自然会选择。
完整中医链条
中医自古就是坐堂+上门的模式,信任是基本前提。多数中医与患者的关系是从简单的问诊开始的,通过望闻问切摸清病症,再开方抓药,患者的病好了,会认可大夫的能力,再推荐给身边更多的人。看中医将这套传统的中医模式完整地搬到了线上,把繁琐的患者挂号和医生匹配在线上完成,发出的服务仍在线下。
中医O2O的用户可以通过一套系统的问答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知道自己身体的临界点在哪里,从而对日常的饮食活动进行控制。与烧钱成瘾的O2O企业相比,清晰的盈利模式让看中医并不缺钱。线下门诊不仅能为公司提供卖药出诊疗程挂号全套资质,本身也是个巨大的变现通道,一个月可以赚上百万。
模式之重是中医O2O创业无法绕开的问题。“投资人不喜欢过重的模式,一批一批签医生投入太大。但医生是基础,虽然很慢,但比较稳。在这过程中势必会有医生离开,也会有医生留下来,以医生为基础培育自己的医生团队,进入自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