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O2O创业者面临着哪些硬伤?
O2O寒冬以来
无论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开始冷静起来
以往凭借一个想法获得天使轮的
现在勒紧裤袋
念着上帝
催着技术和推广。而二三线城市又是怎样的一道景象呢?可以准确的说:哀鸿遍野。

【好实用微商学院】O2O寒冬以来,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开始冷静起来,以往凭借一个想法获得天使轮的,现在勒紧裤袋,念着上帝,催着技术和推广;也有天使轮花得差不多,生死存亡时刻仍坚持初衷,割让股份不给工资,留住核心人员;除此之外,获得A轮或者B轮的明星产品也有感冒的表现,发展势头正旺仍不忘裁员。而二三线城市又是怎样的一道景象呢?可以准确的说:哀鸿遍野。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二三线城市O2O创业者面临以下的硬伤:
1、离投资太远。二三线城市O2O项目,没有天使轮可言,没有AB轮可言。要么是合伙人投资大家干,要么公司和集团出资(没有底线的投资),要么是混合制,合伙人投资+个体投资(个体投资多是亲戚朋友关系层面的,投的是人,不是项目)。
2、人才流失。O2O产品的制作是一个“偷偷摸摸”的事,O2O产品一旦泄露,就会遭到同行的模仿,构成威胁。很多从业者都是闭门造车,不等到发布的前一个月,也不敢放出风声。而且在同质化严重情况下,抢首发就成了重中之重了,因为这关乎着产品曝光率和关注度,要知道下轮的投资有没有戏,看的是用户数据。对产品而言,谁是早产儿,谁就有可能当太子,因此,资金和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流到北上广深了。因此,同类型产品,一线速度快于二三线城市,这也是造成大量产品夭折的原因。
据好实用了解,二三线城市O2O项目的创始人多是本科应届或者往届生,或者是在某个领域里面想要解决信息交流不平等的新从业人员,试图改造本行业并且想要获得更多的业绩。前者多是技术出身,但技术不到家,效率低下,而后者苦于本地技术投入大而不见效,纷纷到北上广深外包项目技术,远程指挥作战,效率是高了,但质量却低了。
3、缺乏交流。经验,是后天积累获得的,在O2O面前大家都是新人,都是没经验的人,不单是技术的导向性(从用户反馈到产品快速迭代),还是公司架构(倒三角,小组模式)。但是,二三线城市从业者缺的是交流和融合。O2O产品融合、运营借鉴、上下游企业合作是大潮,大家在打群架的时候,二三线城市还是单打独斗,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4、合适人群少,宣传成本高。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到北上广深一线工作了,二线年轻人还多一点,而三线则多是七七、六一、三八部队,观念和接受程度跟不上,总结为普及难,慢效。而人口基数少也是一个很大的产品限制,这也是投资者看不上的原因。
尽管有很多O2O项目碰壁了,但是仍然有不少优质产品存活下来并得到发展。每场技术变革的开始总是轰轰隆隆的,每次结束总是哀鸿遍野,成功者留给这个世界的掌声和喜悦,倒下的留给世界的除了唏嘘,还有他们青春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