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如何在安静和喧嚣中回归深度社交?

网站编辑:好实用 时间:2016/10/19 11:31:03

关键词:微信阅读互联网阅读微信社交深度阅读

微信读书如何在安静和喧嚣中回归深度社交?

        【好实用微信新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每天被迭代频繁的互联网产品贯穿网购、社交、出行等日常生活,无论手机还是心灵,都在快节奏中被动接受着一种负担。用习惯的产品正在变得愈加复杂,新兴产品又以各种方式想要改变你的习惯,手机上不断被push各种信息和选择。有时候很想静下心去思考些什么,无奈刷朋友圈的习惯占据着双手,然而朋友圈中的摄影大赛、真假传言充斥屏幕,信息爆炸。其实一直很想摒弃浮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整理自己碎片化的精神世界,更想看看我的社交圈在美食美景和段子背后,又究竟是什么样子?

        直到最近接触了一个很安静又充满喧嚣的产品: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独。安静,缘于产品的简洁清爽、以书籍和感想回归对内心世界的整理和反思;喧嚣,缘于有那么多人陪你阅读,还倾听了朋友针对各种领域的真实想法,这种交流突破了朋友圈摄影大赛浮于表面的局限性。在此,将抛开用户体验五层次,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产品的感受。

        产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

        1、用户是谁?使用场景是什么?

        据分析,微信读书的目标用户绝大多数是30岁以下人群,且学生和上班族等年轻群体居多。毕竟互联网人群相对低龄化,而中老年用户还停留在看微信、使用新闻客户端等轻阅读阶段,未形成长时间电子阅读习惯;移动阅读时间高峰在每天的20-22点,也就是晚饭后、夜深人静时。次高峰出现在11点到13点,即午饭前后、午休时。7-9点和17到19点为上下班高峰期,也是用户在交通工具上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高峰。

        2、深度阅读的需求有多大?在没有此类产品时用户如何阅读?衍生出什么别的需求呢?

        相比微信文章和新闻客户端等轻阅读或资讯获取需求,深度阅读显得不那么刚需,其需求量次于前二者。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浏览和操作行为愈加碎片化,愈加没有耐心。你很难读完一篇长文,因为刚刚翻过了那么多有趣的标题,每篇文章都想看两眼。

        所以,目标用户便集中在了那些阅读习惯良好或想培养阅读习惯、渴望知识的人。那么阅读产品是如何转化这部分人群使用习惯和需求的呢?让我们结合用户画像来设想一下:

        场景1:小A是个中学生,从前一直喜欢买书或借书来读,既是自己兴趣所在,也是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无奈买书费钱,多数书看一遍就不看了,而借书不一定借的到想看的,还书更是麻烦。自从有了移动阅读产品,可以随时随地看,省钱省时。只是长期看很费眼睛,而且没有纸质书,很多时候忘了看,慢慢没有动力,也懒得看书了。

        场景2:小C刚工作两年,为了工作和发展坚持阅读。从前是买书、借书或在电脑上看,但不知买什么、借什么,网上推荐书单又不一定适合自己。很多时候工作忙,根本没时间、没心思抱着书看。后来有了移动阅读产品,可以用碎片时间在公司或路上看书。但依然不知读什么书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慢慢地还怕落后于周围优秀的人,缺乏共同语言。

        场景3:小D已工作多年,并不爱读书,因种种原因让他意识到需要增加阅读,充实自己。但无奈难以坚持,移动阅读产品一开始让他饶有兴趣,下载后每天签到,但很快坚持不下去了。慢慢地觉得自己还是瞎混吧,每天刷刷朋友圈打发时间。有了家庭后也忽视了朋友,经常觉得朋友们在想什么自己也已经不了解了,有点孤单。

        以上场景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见移动阅读产品打破了用户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节省了时间和金钱成本,对阅读习惯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反作用,同时也聚焦出几个问题:

        问题1:如何帮用户提供和筛选内容,帮其达到阅读目的或很好地打发时间?

        问题2:如何培养用户的深度阅读习惯,或帮用户坚持阅读?

        问题3:如何为用户打造阅读社交圈,让用户的阅读找到归属感?

        那么这些问题对应到用户的什么需求呢?

        微信读书的产品功能到底如何适配用户需求?

        1、读书需求

        阅读体验——回归读书最需要的宁静;选书需求——简单粗暴,够用就好。

        2、社交需求

        那么重头戏来了,微信读书,最大的特点当然是与微信的结合。我认为如今社交媒体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广度够,但深度不够。如微博上围绕段子、话题引发的互动和传播,总是停留在简单的点赞、吐槽、分享。

        一个“蓝瘦香菇”的梗可以在短短一两天病毒式传播和利用,网络热词各种被生搬硬套,而深层次的交流缺失。社交媒体作为人们分享意见、见解、经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承载的远不止传播职能(在深度上知乎做得还是不错的)。当慢慢横向范围内容被调侃得差不多了,话题变得越来越狭窄和快餐化(虽然现在已经如此趋势),靠单薄互动到底还能产生多少内容价值?

        但微信读书是基于书籍内容创造深度社交环境,我们可以和好友或陌生人针对所读的书发表见解和互动,且是基于书籍本身的感悟。

        读每页书时均可以查看好友点评和热门点评,点评方式可以是自撰,也可直接推荐或引用别人的话再做评论。这种交流突破了平时朋友圈发美食美景的单纯互动和调侃,真正实现了思想上的碰撞,加大社交话题和行为的深度,弥补了社交空虚感。至少在我翻阅的范围里,还没怎么见到好友或热门评论里出现不相干的言论。

        朋友圈互动,很难针对触及三观、人生理念的问题进行深度交流,难以真正拉近双方的关系和思想差距。那么现在有了微信读书,或许通过深度社交,你又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发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个平台本身承载了更垂直化的社交需求,也利于增加用户黏性。

        深度阅读不同于浏览文章,耗时耗力,常常难以坚持。大学生独自在宿舍总是学不进去,常常要跑到自习室看书,线上读书也是同理。一个人阅读是孤单的,需要阅读环境,需要阅读动力。

        微信读书在每本书中详细列示今天一起读这本书的人,包括其读书时长、笔记和点评,就是在搭建这种虚拟读书环境。如同在一个大自习室,产品向你展示着陪你自习的人,以数据告诉你他们阅读的时长和深度,以此来促进你坚持阅读,“让阅读不再孤单”。对于想要培养阅读习惯却难以坚持的用户,提供了不少动力。

        微信是我们身边人的圈子,即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领导的集合,是我们日常一举一动、一个念头的最好载体。这产生三种心理效应:一是在做某件事时,我们特别无聊地想知道周围人是否在做同样的事;二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内心深处是害怕孤单的,即使只是虚拟的陪伴,潜意识里还是很需要的;三是看到别人做什么,自然会产生攀比和效仿心理。

        阅读也是如此:看一本书,觉得不错,很想看看别人有谁在读;对一本书有感,想寻找共鸣,更希望精神上有所陪伴;对于好多人看过的书,跟风去读,生怕落后于潮流,更怕落后自己圈子内的人。微信把这一切情景带到了身边的人中,我们最在意其看法的那些人中,此时的阅读心理,和逛书店、随便看看文章相比,变得极其受好友影响,也就很容易按照产品的设计思路去坚持阅读行为。

        再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最终需求的便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产生自我驱动力,能获取成长和发展。那么在排行榜、社交等种种动因下去促使自己阅读,并将收获写出来分享给好友,获得满足感和驱动力,这一系列行为实际上就在满足着我们内心最终追寻的状态。

        产品功能虽然不多,看似也够满足了用户从基本到兴奋型需求,但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将功能实现最大化,下文产品运营部分将再做分析。

        商业模式是否有些单薄?

        微信读书目前的商业模式主要为付费阅读,即多数书都需付费才能阅读完整版。不过基于其庞大的用户量,其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对上游内容的生产具有很高价值,也不失为变现模式的一种,只是目前数据的收集或许还不够全面。

        希望微信读书经过不断迭代后,依然可以保持安静和喧嚣。读书需要安静,思想的碰撞需要喧嚣,灵魂间的对话需要深度。更希望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能有更多人摒弃浮躁,禁住寂寞,真正去沉淀和思考。不过,有了微信读书,阅读不会再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