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汽车O2O需向美国二手车同行取经
今年可以说是汽车O2O资本寒冬的元年
3月开始仅有几家零星的千万天使轮融资的第三方信息和服务平台
从3月-8月的行业整体纬度来看
融资情况凤毛麟角。行业中裁员、压缩业务
甚至倒闭情况时有发生
可以说
汽车O2O正处于资本寒冬的“凛风”中。
【好实用o2o资讯】今年可以说是汽车O2O资本寒冬的元年,3月开始仅有几家零星的千万天使轮融资的第三方信息和服务平台,从3月-8月的行业整体纬度来看,融资情况凤毛麟角。行业中裁员、压缩业务,甚至倒闭情况时有发生,可以说,汽车O2O正处于资本寒冬的“凛风”中。
在如今的资本寒冬背景中,中国的汽车O2O亟需在2C端的服务上进行改良、升级。众所周知,服务是对C端进行粘合的关键环节,越细化和标准化的服务,越可以把获客成本降低,这是相对于用资本砸品牌更良性的运营手法。
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趋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并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形态,对服务的重视或许能成为中国二手车电商的对标选择。
1980年代,在《二手车法》出台之后,美国商业部又出台了一部汽车保用法,即“柠檬法则”,规定如果汽车经销商向消费者转手了不合格车辆,消费者有权力向经销商索赔。各个州府都出台了各自的“柠檬法”,就不同行驶公里数的车源有着不同时间的质保做了规定。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积极推进“认证二手车”的普及,首先是针对一些出货量大的经销商,促使他们将买卖的车辆拿去做车辆质检,由此激发大量消费者购买习惯,开始倾向于那些经过认证的车源,这其实是买卖服务中质量保障。
但奈何,中国的立法还没有赶上市场发展的速度,对于二手车市场的管理速度还没有赶上行业的发展速度,中国二手车行业的标准化还没有建立完全。这是为什么呢?分析认为,原因有三点,分别是立法、信用、行业服务标准化。
首先,中国在二手车行业的立法还是空白,因此这个行业比较鱼龙混杂,虽然产品服务是同质化的,但是如何衡量服务的质量依旧参差不齐。许多第三方评估和服务机构横插进来,但并没有一些权威认证和法律承认的标识。
其次,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现阶段的信用查询只停留在了银行和金融领域,对于一些生活和习惯上的全系统信用查询依旧没有标准,作为低频大额交易,二手车对于上游卖家的信用程度需要严格把关,没有信用监督将直接会让市场认同度处于一个低的级别。
由于二手车“一车一况、一人一价”,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的认同度也没有真正规模化。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因素,需要行业的自律,更需要企业在服务细节和创新上下手,获取C端对于服务的认可。
所以,先需要对汽车后市场的信息服务进行支撑。其次,是服务模型的优化。目前来讲,C2B模式是最好的服务于卖车的上游C1,能直接给C1提供良好卖车体验的模式。
好实用认为,由于B端能够迅速的消化车源,以及承担下游C端的售后以及地面服务,因此,汽车O2O能有更多的精力服务于上游C端,为C1端在价格评估、上门检测、一站竞拍、代办过户,以及物流运输提供支持,服务便更加精准以及专注。
以撮合服务带动衍生化的服务,这点可以从一些BAT公司窥见。由于C2B在服务上的优势,中国国内的许多二手车电商也开始转型。这就是好实用前边提到的,大量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优化、以及服务模型的优化,会让处于供应链的B端真正发生差异化的改变,激发出市场活力,因此我们看到,中国汽车O2O的商业模式已经着手以上游C服务驱动,吸引B端对车源的高效消化。
另一方面,在二手车交易产业链中,大量C端车源完全可以聚合到R(Retailer终端零售商),而不是聚合到普通的B端上,因为B端不是供应链中最终的 载体。所以许多差异化的“重服务”只能由一个个独立的零售商去完成,这也是二手车零售商不可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R端不可替代的零售核心竞争力是售后服务能力,他们承担了大量车龄在两年以上,车况在准新车以下的二手车整备、维修、翻新的交易服务和售后服务相关工作,但现有的C2R模式仅有车置宝一家。
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二手车电商的线下经销商短期存在是必然的,他们也是二手车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者,也就是如何最快速、最高效的将不同地区的优质 一手车源输送到相匹配的地区消费者手中。最终通过全国流通网络,解决二手车R(Retailer终端零售商)2C零售的产品结构问题,形成C2R2C的全 产业链交易闭环。
换言之,C2R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二手车区域与区域之间,车源供给侧问题和二手车流通供应链环节的效率问题(削减转手次数和压缩交易周期),以效率 为切入点,解决C1在卖车交易周期长的痛点,其次,C2R和C2B一样在竞拍过程没有人(黄牛)挑车辆的毛病,没有人恶意砍价,用户体验自然大幅上升,价格更加公正。
二手车行业此前作为一个传统行业,能被“互联网 ”进行线上化,是基于地面服务强大的支撑。“互联网 “的本质是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上互联网运营,而 门店的落地,并不代表服务正式的落地。一个标准化、数字化服务,以及沟通和交流要得到市场的认可,需要时间的研判。究竟在资本寒冬的摇摆中,中国汽车O2O将走到何种地步?外界不妨先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