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方案 微信未解救人们的"社交恐惧"反成"时间黑洞"
微信未解救人们的"社交恐惧"反成"时间黑洞"

微信未解救人们的"社交恐惧"反成"时间黑洞"

你以为微信可以解救你的“社交恐惧”
没想到竟然成了你的“时间黑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微信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
微信不但没能帮助大家解决“社交恐惧”的问题
反而成了“时间杀手”。

微信未解救人们的

       【好实用微信新闻微信群越来越多,可有没有发现越来越聊不到一块儿了?微信通讯录越来越满,可有没有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少?你以为微信可以解救你的“社交恐惧”,没想到竟然成了你的“时间黑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微信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微信不但没能帮助大家解决“社交恐惧”的问题,反而成了“时间杀手”。

       据调查,微信成为近30%用户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次最高、时间最长的工具软件,远高于微博,购物,视频,地图,邮件等服务,当仁不让地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极,也映证了此前张小龙的描述“微信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

       然而,随着微信搭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小而美”的产品理念也在不断妥协,这从微信会越用越卡就可以看得出来。除此之外,好实用小编还观察到几个有趣的现象。

       1、社交关系:从熟人到生人
       有没有发现,你微信里的陌生人越来越多?随着用户规模不断拓展,最初基于电话通信录导入、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正在从“客厅”变成“会所”甚至是“广场”。这一点并不难证明,瞧瞧你的微信中有多少陌生人便可得知。当然,还是有不少人坚持“不加陌生人”,但从总体上看,用户的微信通讯录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大,陌生人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2、微信群:从友聊到无聊
       除了微信用户群正在不断扩大以外,促使微信变得“陌生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微信群的产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被拉入到一些微信群中。

       起初,在微信群里还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就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行业话题探讨一番,还是有所收获。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群都慢慢变成了“广告群”或者“红包群”,还有相当一部分群进入“静默状态”,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都不会有人说一句话,偶尔有人发了一条信息,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群还在!”。

       一直关注用户体验的微信还很贴心地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更加剧了“群静默”的过程,一些不胜其扰的群友将群设置为“免打扰”以后就成了真正的“万年潜”,只在抢红包的时候露个脸,这让更多群“名存实亡”。(小技巧:通过搜索自己的微信名,就可以查找自己在多少个微信群里)

       3、朋友圈:从秀场到商场
       朋友圈,是微信的另一个杀手级功能。人们可以发布照片、短视频或者文字、图文信息,也可以点赞、留言与微信好友产生互动。

       在朋友圈“晒美景”、“晒美食”、“晒美娃”、“晒美女”、“晒美男”早就成为微信用户的“标配”,这甚至催生出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叫做“点赞之交”。在微信朋友圈,人们拼命的“晒幸福”,都过着“新闻联播”般的幸福生活。从人性角度出发,这无可厚非。

       当然,还有些人不“晒幸福”,他们将微信发展成为了“新淘宝”,他们有一个洋气的称呼叫做“微商”。“微商”也分两种,一种是良心卖家,通过自己的购物经验与辛勤劳动赚取利润;还有一种是无良商家,卖的都是伪劣产品甚至还有“传销”之嫌。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让微信的生态变得更加商业化。

       4、公众号:从原创到原罪
       在微信时代,显然已经很难再用相同的招数来招揽用户了。于是,微信非常聪明地推出了开放的“公众号”,企图通过内容来俘获用户,这一招在事后被证明是相当正确的。然而,好景并不太长。最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普遍都在抱怨,阅读量上不去、用户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

       微信公众号从蓝海杀成血海,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不是在比谁的内容更有趣、排版更精致,更多是在PK谁的节操更低、底线更低。重复的内容大量产生,标题党随处可见。尽管微信推出了原创扶持机制,但只看流量的运营者们还是在想方设法博眼球,总体上讲,微信公众号的生态大不如前。

       5、微信广告:从广场到广告
       其实早在3年前,微信如何产生营收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只不过,彼时的微信没有表情商店、没有游戏,也没有支付,纯粹就是一款新型社交软件。然而,在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的今天看,微信不断扩大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的驻留时间,不断提高的流量占比都在预示着微信的下一个营收高峰来自于——广告。

       在微信朋友圈推出广告的第二天,社会上就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微信积极探索Feeds广告谋求商业化路径无可厚非;另一方则认为,微信这是“强盗逻辑”,无法接受,要求“还我干净的朋友圈”。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微信广告都在那里,比这更重要的是,人们到底还能坚持“看多久”。

       总结:微信,正在稀释你的社交浓度。在人们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信息沟通的渠道越多,单渠道分配的资源就相对越少。尽管微信帮助大家更有效率的连接,但沟通的时间成本却越来越高。换言之,同等时间的社交,微信的效率或许更低,远比不上一通电话或者一封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