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读书能否推动人群社交关系
随着手机的普及
人们对数字化阅读需求越来越大。2015年数字阅读规模预期将超百亿
五年内市值增长超十倍。在这种规模快速增长下
巨头企业们也按捺不住
纷纷进入市场
在今年年初内测的微信读书也在半年后正式上线
试图想通过社交来促进大家进行阅读。
【好实用微信新闻】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数字化阅读需求越来越大。2015年数字阅读规模预期将超百亿,五年内市值增长超十倍。在这种规模快速增长下,巨头企业们也按捺不住,纷纷进入市场,在今年年初内测的微信读书也在半年后正式上线,试图想通过社交来促进大家进行阅读。
也许有人好奇,既然微信要出阅读软件,为什么不直接在微信里直接加入一个阅读功能。原因应该是:这样做,微信貌似更加重。现在的微信已经够重了,除了社交,理财、打车、电影、购物、吃喝玩乐等等业务齐聚微信。
而且读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想很多小伙伴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阅读百读社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有人发来信息,这时候是继续看完呢?还是先回复信息再继续看?如果回复又要重新打开文章,接着又来了信息,然后你就开始进入无限循环打开、关闭、回复的节奏中。
一直以来,只有竞争才能生存深深影响着我们,以至于在生活中,无论是穿的还是吃的,人们都在不断攀比,仿佛稍比别人差就会被瞧不起。阅读应该是一个人的事,它和跑步运动不一样,不能成群结队边畅谈边看,更加不能借此做一个排行榜。
读书就像学习,读书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从中得到感悟,但如果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在排行榜上得到好的名次那有什么意义?从阅读那一刻开始,你就想着我要多读,泡的时间越长,名次越靠前,别人就觉得我越用功、越刻苦学习,而在背后用心看书的人,发现自己很认真看书却排名垫底,想想都感觉失落。
圈子有多大,认知范围就有多广。微信读书也一样,你的圈子决定着你读书的认知范围。打开微信读书,有一个“想法”的功能,你的好友可以把阅读过程中看到有感触的段落,分享到“想法”,让其他人也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乐趣。但弊端就是,如果你朋友里面只有10个人使用微信读书,那你就徘徊在这10个人之中,如果有100个人使用微信读书,那你就徘徊在100个人之中。
相比起其他阅读软件,微信读书无形之中等于给自己加了一把枷锁,不能接触更多的圈子,不能了解到更多的人对这本书不同的见解。既然提倡从“一个人的孤单”变为“一群人的交流”,那么就不能把阅读的局限在微信好友,不然这和“读书版微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腾讯出的软件的都是定位社交,这次微信读书也一样。如果微信读书成功了,接下来的会不会接入大众点评和聚会功能。用户可以按照地区选择举办线下读书聚会,通过大众点评预约咖啡店或者餐厅,最后就解决了大家局限在线上读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