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创业者如何快速建立防御壁垒?
今年初开始
国内包括旅游、教育、电商、社区等各领域的O2O项目死伤大片
国内O2O创业者开始纷纷探讨O2O目前的策略和打法是否正确。究其原因
死掉的O2O们大多源于跟风
一味的模仿别人
市场误判
烧钱无果
巨头碾压。

【好实用o2o系统平台】今年初开始,国内包括旅游、教育、电商、社区等各领域的O2O项目死伤大片,国内O2O创业者开始纷纷探讨O2O目前的策略和打法是否正确。究其原因,死掉的O2O们大多源于跟风,一味的模仿别人,市场误判,烧钱无果,巨头碾压。后继的创业者们不能过于迷信用户量,而需要精准,其次需要找打钱快的投资人,最后创业者的切入点要慎重,与巨头寻求差异化。
O2O企业的死因何在?
1、死于追热。国内的互联网创业中,模仿似乎一直是一个痼疾。尤其是现在创业者、投资人遍地的情况下,一个模式一旦小试牛刀,很快就会有一批类似项目涌现。甚至不乏投资人先探清项目Idea后,再拉个创业者去模仿的情况。但问题是,别人的风口不见得是你的风口,看着别人是吃肉,但你可能是挨揍的那个。创业这个事情,基因和团队都很重要。
2、死于市场误判。这种现象有个颇为集中的领域,同志产品。由于被早期创业者讲的故事所蛊惑,这个目标人群占总人数5%的领域,近两年已经出现近200款APP。问题是,这些跟进者只看到了同志群体被鼓吹的消费能力,却直接忽略了用户基数、实际用户量、打开率和活跃率等最基础的问题。同志应用“看似美好的市场、实则很难做”。
3、死于烧钱却无果。这是国内目前各类靠补贴扩张的上门O2O最让人担心的一点。这其中,包括外卖、美业、按摩、家政等等。大家现在都处于市场拓展的时期,彼此发狠拼补贴力度,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是,补贴换来的用户,其实是最缺乏忠诚度、最难实现留存的。以外卖为例,很多商家都是同时跟饿了么、百度外卖和美团外卖合作,用户自然是哪家补贴多,就在哪家下单。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旦取消补贴,曾经的火爆现象会马上消失。
4、死于巨头碾压。这个话题一定逃不开滴滴。有一位创业者告诉好实用小编说自己隔壁团队在做巴士项目,最近拿到了5000万融资,正高兴时听到滴滴要拿10亿做巴士,整个团队瞬间蔫了。不过也有比较先知的创业团队,一个郑州的创业者在几个月前就放弃代驾项目,转做家政了。原因是已经得到消息滴滴准备涉及代驾业务,他还当了回预言帝,小编表示e代驾可能也比较危险。
O2O创业如何拒绝枉死?
1、别太迷信用户量,要精准。当然,这话只适用于多数电商性质的O2O,如果你的项目是地图、社交这样的工具应用,那另当别论。对电商类产品来说,用户量这事儿有时候就是浮云,土豪挥挥手就随时超越。更何况,装机数和活跃数,有时候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精准用户才是王道,也是迅速获得行业认可的重要方面。做出境服务的APP“四万公里”下载量是300万,听起来不算太高,但A轮估值已经2亿了。原因就在于,这些用户基本都是精准用户,出境时每人的平均打开频次为1.5次/天。这也是他们一个月内拿下6000多家供应商的重要原因。
2、找打钱快的投资人。千万不要去迷信投资人说的资源,那都是鬼话,给钱快的才是好投资人。作为投资人,能对创业公司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用资金帮他们迅速建立壁垒。这一点,对很多本身没有太强技术壁垒的项目尤为重要,而多数的O2O项目正属于此类。
从角色互换的角度来讲,创业者和投资人各有各的考虑,创业者希望钱尽快到账,好去做做产品或做推广:投资人则希望审慎更审慎,即使已经确立了投资关系,也想慢悠悠走完流程再打款,好“多看看”。这种情况在几家资本合投一个项目时尤为严重,每个投资人都希望等别人先打款,这很容易让创业者错过最佳时期。很多项目就是死在了这种拖延上。
3、切入点要慎重。基本不投太笨的商业模式,除非团队彪悍到无法拒绝。好实用建议广大创业者,尽量去选择那些别人想不到、或者即使想到也会因为“太头疼”而放弃的项目。以四万公里为例,最初的办法是通过“最笨”的人力“扫街”,把国外城市的餐馆收录起来,再从各社交网站扫点评。就这样,他们现在拥有近300万POI、1700多万图片、过亿条点评,已经具备一个海外版“大众点评”的雏形。在这个基础上再商业化,阻力显然小很多。这些数据才是壁垒。因为巨头们即使砸钱,也不可能在短期超越。
4、和巨头寻求差异化。或许这是避免被碾压的最好方式了吧。或许你还记得打车大战中,曾有个大黄蜂,作为地头蛇中的战斗机,在上海市场一直没被干掉,最后被快的收购。但多数公司并不是强悍的地头蛇。在这方面,AA租车是个比较聪明的公司,以服务做高端用车,与滴滴快的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