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人的眼光来经营o2o!
在O2O这个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能长远做下去的公司在1%-2%左右
换个说法
98%的公司都会倒下。为什么这么艰难?因为资本市场太火爆了
目前你看到的大部分用户全是钱砸出来的。

【好实用o2o系统平台】在O2O这个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能长远做下去的公司在1%-2%左右,换个说法,98%的公司都会倒下。为什么这么艰难?因为资本市场太火爆了,目前你看到的大部分用户全是钱砸出来的。就像美国家政O2O的鼻祖Homejoy的倒下,很大原因也是与这个相关。那这些创业公司,到底应该怎样趟过这条泡沫笼罩的急流呢?
你的场景是否真的客观存在?
不管你的O2O项目来自什么方向,大家基本都在解决一个传统的场景问题,将应用场景或者支付场景搬到互联网上,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不便。但是这里面就会存在悖论:大部分的场景是人为臆造的,很多看上去没有那么强需求的场景也有不少人在用,本质是因为背后的补贴。资本市场的砸钱,给用户带来了优惠,所以用户选择使用。
这样一来,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你耗费大量时间、人力优化出来的产品方案都抵不过你多给用户优惠1块钱的吸引力。再直白一点,在O2O这个行业,真正涉及到用户的实体消费场景时,你的产品、技术在前期阶段是没有决定权的,根本决定权在于“钱”。如果是按照砸钱这个思路继续往下走,你的产品基本就会挂掉。
你的用户人群是什么?
很多时候大叔大妈也被拉进来用某款产品,并不是说排斥这类人群,但是你培养一个50岁以上的人来习惯你这个产品的代价是非常高的。这时候你的受众人群,就需要通过数据搜取出来的。一般情况下,除非你找到一个相当大众的市场,你的用户群才能是全体。这样服务就需要围绕这部分主流人群来展开,你要判断一下你的场景是不是有问题。
从运营的角度下手?
在一个创业公司刚起步时,运营需要肩负市场、商务等很多角色,钱的投入也不是很够。运营就需要通过数据来控制公司的投入、收益比。当然,对于重资本运作的公司,可以一直烧钱,但是滴滴快的会想钱烧完了怎么办。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免费,还要花钱来培养用户的习惯。也就是说,资本市场已经等不了下一个10年,太慢了。
种用户习惯的养成不仅因为使用方便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钱在驱动的,这是利益驱动下被动养成的。这对于创业公司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获取用户的成本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并且会出现不补贴用户就会流失的现象,这也是之前提到的伪场景。所以现在很多拼的不是运营能力,而是有没有足够的资本运作能力,能砸出一个市场。对在公司里面做运营的同学来讲,就更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运营的目的第一就是保证用户在增长,第二就是保证用户的活跃度。所以对于屌丝用户呢,优惠还是要给的,不过额度可以适当下调一点来降低运营资本。因为我们总要培养新的用户进来形成这个用户习惯,目前的这个屌丝群体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个转换情况:上大学的学生生活费固定,需要考虑成活成本,你有优惠我就来,之后他们就工作了,消费变成普遍的事情,这时候你还是需要花钱去让他养成习惯。但如果此前他已经有这个意识的话,那就会很自然的切换过来了。
也就是说产品的用户群其实在不停的更新迭代,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件事情,产品的用户市场每天都在改变,相应的,数据也应该是不停更新的。而运营的本质就是提高公司产出跟投入的性价比,所以你要利用数据来制定你的运营策略。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问题?
对于把用户体验放第一这件事情,除非是个巨型公司,产品多年可以不考虑盈利问题,或者你只是一个一线的产品经理,只需要考虑怎样去设计、迭代产品。否则,你就应该跳出这个故事,从外围来看这件事情,那么你考虑的第一要素应该是整个商业模式是否能赚钱。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在国内互联网中被提到比较贫乏,这也是我本人认为,很多创业者被带到坑里出不来的原因。
那为什么O2O行业赚钱很难?因为你涉及的方太多了,比如你是一个互联网营业方,还有传统行业,还有传统行业相关的运营方,你是几个方在做这个事情。大家都在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这个时候就看谁对各个利益方的细节把握比较到位了。这就回归到了商业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为零”。
对于一个O2O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讲,前期更多的拼的是资本,再往后就是靠数据运营能力也就是说控制成本的能力。首先你需要是一个商人,其次才是产品经理等其他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