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造谣信息屡见不鲜 传播成隐患
不断发生的微信谣言
让有关部门有辟不胜辟的无力感。一段时间以来
通过微信传播不实信息的现象在全国各市县地区不断出现。这些不实信息都传播迅速
阅读量巨大
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一定程度损害了群众安全感。
又出了一起网络谣言。19日晚上,谋地方网络论坛有人发出《唉,这打架斗殴又发生了?》的帖子,迅速在当地微信朋友圈中传播。帖子称打架地点为丰顺新世纪,并附有两段现场打架斗殴小视频和多张相片。20日,经警方调查,确认该信息内容不实。当日上午,有很多热心的网友以及多个当地网络平台媒体便自觉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澄清辟谣。
不断发生的微信谣言,让有关部门有辟不胜辟的无力感。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微信传播不实信息的现象在全国各市县地区不断出现。这些不实信息都传播迅速,阅读量巨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损害了群众安全感。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源,微信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同时也为谣言的泛滥提供了极大便利。以谣言、伪科学和心灵鸡汤构成的无效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网络,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无效信息的增长量将远远超过有效信息,信息爆炸首先是垃圾信息的爆炸。因为有效信息需要严格质证后的事实、严谨的推理与思考,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制造无效信息并没有成本。
尤其是一些微信公众号通过主动制造或传播不实信息吸引眼球和转发量以牟取利益,更是对不实信息的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前一阵全国各地屡屡出现“抢孩子”、“找孩子”之类的微信谣言,戳中了许多人心中的柔软点,很多人抱着“帮转一下又不会害人,或许是真的呢”的同情心,不加分辨就进行转发。你的善心也许不但正被人利用来赚钱,还加剧了社会不安情绪。
大量微信公众号为追逐利益成为网络信息“污染源”。他们传播信息时以喜好和传播量为先,对信息真伪无意加以分辨,甚至故意造谣。朋友圈信息就这样被污染了。有的不实信息,不但可能引起公众恐慌情绪,甚至可以引发公共事件。如何防范是有关部门要思考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不实信息,许多网友同样恨不得有一双慧眼,好把这纷纷扰扰的朋友圈看个明明白白。警方提醒,面对耸人听闻的信息,网友应提高分辨力,不盲目信谣传谣,建议平时可多关注警方和权威媒体的信息渠道,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